English

重提重视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

随感录
2001-03-24 来源:光明日报 李瑞英 我有话说

看了光明日报刊登的胡昭程同志用自己的生命在贫困地区办出发达地区教育的事迹,而他却过早地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故土和乡亲,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痛心惋惜之余,回想起改革开放初期,光明日报曾为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问题而大声疾呼。多年过去了,党和政府不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从近几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增多的现象看,这一问题仍有高度重视的必要。

人才难得,英才更难求。为什么人们那样敬仰和怀念知识分子的楷模——胡昭程?因为他一腔热血倾教育,才华横溢。但正处于耕耘和收获的人生黄金时期的胡昭程,却英年早逝,这又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他工于谋事,疏于谋身,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他心底无私,志趣高洁,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他热爱祖国,把培养人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认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在胡昭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又一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扬,看到了我们的事业希望之所在。但是,胡昭程同志的早逝,给我们的干部工作、知识分子工作,也留下了不少的思索与启示。

我国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中许多人默默无闻地超负荷地工作着、劳动着、思考着、创造着,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推动着共和国的历史。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的寿命却随着历史的加速度缩短了许多年,以至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非常需要他们,而他们也不愿意离开的世界。马克思曾说,人们应当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告别。这是多么深刻而动人的哲理啊!每一个献身于科学和人民事业的知识分子,在一道方程的变换中,在一种自然现象的观测中,在一次课堂的讲述中,在一篇论文的答辩中,都能领略这种笑着和过去告别的欣慰和自豪。但遗憾的是,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是无法笑着和自己的过去告别的。他们还有没做完的科研课题;还有一双双无邪的“大眼睛”在讲台下等待;还有自己的妻儿与老父老母在期盼……

记得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在蒋筑英同志去世后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不能更早地注意他们的病情,在来得及的时候挽救他们的生命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多地采取一些严格的强制措施,让他们得到稍好一些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人说,“无私于国于民功无量。”此话很有道理。许多中年知识分子正是这样,他们“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清寂,潜心研究,化桑为丝,忠实于党的事业,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国家人才的中坚。但是,奉献意味着牺牲。我们要看到,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是复杂劳动,需要长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其创造性劳动的消耗之大,远非一般体力劳动、事务性工作可比。因此,各级政府、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都应对中年知识分子给予一些特殊而必要的实际关怀。

一些中年知识分子过早地死亡所产生的后果很不好。因为,中年死亡属于“非正常死亡”,而“非正常死亡”往往影响一个国家科学家队伍的年龄老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史生动地说明,中年科学家对于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健康与死亡,像社会的水银柱一样,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的兴盛与衰落。目前,我国知识分子中又出现的“非正常死亡”增多的现象如不尽快遏止,将对我国科学事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中年知识分子是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和承上启下的一代智力,他们的健康和工作情况,将直接影响我国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因此,保护中年知识分子,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减少他们的“非正常死亡”,对于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来说,乃是一项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